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教师应具备“人机共教”的智能 ——访北京师

来源: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0-03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近年来,人工智能迅猛发展,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人工智能正在变革我们的社会生产与生活,也在改变我们的教育。 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教师?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教育?人工智能背景

近年来,人工智能迅猛发展,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人工智能正在变革我们的社会生产与生活,也在改变我们的教育。

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教师?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教育?人工智能背景下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?就这些问题,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。

人工智能与教师应是协同关系

记者:我了解到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做“人工智能教师”研究项目,您认为人工智能会取代教师吗?会对教师、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?

余胜泉: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教师,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。

最近,BBC基于牛津大学卡尔·佛雷和米歇尔·奥斯本的数据系统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的“被淘汰率”,得出结论,如果你从事的工作无需天赋,无需动脑,经由简单训练即可掌握,大量重复性劳动,工作空间狭小,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等,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达95%以上,比如电话推销员、打字员、会计、保险业务员、银行职员等职业;如果你的工作包含社交能力、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,包含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,包含创意和审美等三类技能,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会非常小,如艺术家、科学家、牙医、理疗师、建筑师等。该研究表明,教师职业的被取代率只有0.4%。

问题是,我们现在很多教师所做的工作,恰恰是大量的重复性劳动,无需动脑,工作空间狭小,不闻天下事。所以我认为老师被取代的概率肯定远大于0.4%。

人工智能对教师的挑战已经发生。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艾休克·戈尔(Ashock Goel)上MOOC课程时,用一款聊天机器人作为课程助教,机器人助教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7%。授课5个月期间,没有任何学生发现异常,且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家对助教非常满意,因为回答问题准确且勤快。这实际上就是人工智能取代教师单调重复性工作的案例,而这类工作慢慢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。

我们做的“人工智能教师”项目实际上是基于自然语言交互形态的人工智能服务。我们预测,人工智能教师将有十二种功能与角色:可自动出题和自动批阅作业的助教,学习障碍自动诊断与及时反馈的分析师,问题解决能力测评与素质提升的教练,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与改进的辅导员,体质健康监测与提升的保健医生,反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班主任,个性化智能教学的指导顾问,学生个性化问题解决的智能导师,学生生涯发展顾问或规划师,精准教研中的互动同伴,个性化学习内容的自动生成与汇聚代理,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助手。

从以上这些描述可以看出,人工智能与教师应是协同关系。未来“教育+人工智能”使得教师的一些规则性行为活动被人工智能所代替,减轻教师工作量;同时老师能利用人工智能大幅度提高已有工作效率;人工智能还可以提高教师综合能力,使得教师可以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。

教师应具备人机结合的智能

记者: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教师的部分工作及提升教师工作能力,那未来教师所做的工作会发生哪些改变?

余胜泉:人机协同时代,教师工作的重心不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,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、求知欲与想象力,培养具有创造力的批判性思维,从而实现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化、精准化教育。教师的责任不是灌输知识,而是帮助学生挖掘个人最大的潜质,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,发挥培养学生智慧、帮助学生成才、启迪学生心智的智者作用。

未来教师的工作形态会发生巨大改变,课前会变成智能备课、电子签到,课中会变成针对性教学、在线教学、深度互动、开放资源、个性化指导环境等,课后变成自动批阅等。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学习服务设计与开发者、个性化学习指导者、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者、社会网络连接指导者、信仰和价值的引导者、生涯发展规划指导者、人机结合教育决策者、AI教育服务伦理监管者、人工智能教师活动建模的指导者等。

人工智能时代,老师也要具备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。当前,数据、信息和知识正加速膨胀,人的认知能力落差越来越大,借助智能设备生存的时代已经到来。

今后教师不能只靠自己头脑思考,要利用外部工具或者智能设备发展自己的智慧。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是我们未来思维方式重要的转变方向。今后的教师应该头脑里有一个知识结构,外部网络有一个知识结构,这中间会产生连接,连接点越多,连接强度越大,问题解决能力越强。

文章来源:《长春师范大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ccsfdxxb.cn/qikandaodu/2020/1003/453.html



上一篇:以“数”为马七十载 星辰大海在路上 ——记西
下一篇:论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价值观发展趋向

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投稿 |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|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版面费 |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|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长春师范大学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